当前位置: 外文局 > 媒体关注
【中国新闻出版报】:外文出版社:走出去需要良性循环
发布时间:2012-02-2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字体:]

“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出版大餐的乐趣和满足,同时也真切体会到这项工作的艰辛。”外文出版社社长呼宝民从事翻译出版工作已有13个年头。作为一名出版界“老资格”的“外交使者”,对于走出去过程的艰辛与快乐,他有着切身的感受。

外文社是专门从事对外编辑、翻译、出版工作的外向型出版机构。作为当家人,呼宝民对走出去的理解概括为,“走出去——向国外出版机构‘借船’——‘造船’——积累名气——吸引更多读者——更好地走出去”是一个良性循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有一个好的开端非常重要。

在外文社走出去的路上,《大中华文库》(简称《文库》)功不可没。作为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大规模地以中外文对照形式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典籍的国家出版工程,外文社在1994年《文库》项目正式启动时便参与其中。“这是一项规模大、影响大的活动,可以让我们很好地发挥品牌优势。”呼宝民说,这样的起步,对外文社走出去的意义不言而喻。

“我们组织最优秀的对外编辑力量,精雕细琢,或选择公认的翻译善本加以校订,或组织国内外专家新译,确保《文库》项目成为最权威、最经典的外文译本。”呼宝民说,截至目前,外文社出版的《文库》系列图书全球发行数已超过10万册,同时也进入一些国外图书馆的采购目录,实现了有效对外传播和出版走出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走出去固然重要,但关键是看如何走出去。

“走出去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与外国出版机构合作问题。在成品出口、合作出版之后,我们就要销售版权或者直接走出去出版。”呼宝民的经验是,只有开拓多种走出去的形式,才能吸引更多的国外读者主动接受。而对于国外来说,“被动的走出去”也就变成“主动的请进来”。

按照走出去的整体战略部署,外文社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和走出去工作。2007年至今,版权输出约500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20余个语种。同时与美国、法国、德国以及南美多国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包括联合收购当地出版社以扩大中国话题图书的本土化出版和发行份额,与国外出版商共同策划选题,共同编译、出版并进入其主流发行渠道等多种方式。

“走出去的形式很多,关键看能不能创新。”呼宝民说,不断创新出版方式的过程是走出去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回顾走出去的路程,在丰收成果的背后,不少出版单位都曾面临很多困难和苦恼。外文出版社也不例外。

“这种难处不是很好表达,这是中外文化差异导致的一种交流障碍。”作为文化传播者,外文社扮演的角色就是交流障碍的“调和者”。

但这个“调和者”很难做。

“一方面很多外国读者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误导,无论我们怎么说,他们还是对中国的一些事物不能正确理解;另一方面,国内的一些人对外国读者的诉求也不能正确理解。”

每逢遇到这样的情况,呼宝民总是很无奈,“你无法说谁对谁错,这就是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也不同。我们只能让二者在时间和事实面前,慢慢融合。但这需要时间,也是走出去的一个阶段。”

呼宝民告诉记者,目前非常缺少出版国际化交流人才,“这需要既懂外语翻译,还要懂出版、版权;既要了解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还要具有国际思维,熟悉外国的语言习惯。”

“现在,我们正邀请一些国外的作者来写,由我们命题,让他们按照他们在中国的所看所思所想,来讲述他们心中的中国。”呼宝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