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外文局 > 媒体关注
【光明日报】如何展示亲切的中国
发布时间:2013-07-31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尽管一直以来,中国的发展都是和平的发展,但是西方社会妖魔化的声音并未减少,甚至“中国梦”也被别有用心地解读为“中国称霸梦”。“与经济地位相比,中国缺乏有效的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表示,“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亲切、生动的中国,塑造正面国家形象已经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日前,由人社部和中国外文局共同举办的“国家形象塑造与跨文化交流高级研修班”在北京举行,首次对来自部委、央企、地方政府和新闻机构的外宣业务骨干,进行了加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能力的培训。

对外投资不能失声

前几年,中石油在境外投资建设输油管道,在平稳有序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努力促进当地就业,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公益事业。这本是对当地大为有利的事情,却不时有对中方项目的负面解读出现。

这是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与学员们座谈时讲的一个真实案例。“由此可见,每当国家有大的经济战略走出去,舆论力量要先行铺垫。”黄友义指出,赢得国际话语权,不仅有利于吸引境外旅游和投资,还能为国家在境外投资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作为一个世界政治、经济大国,中国面向世界传递的声音还不够有力,归根结底,话语权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高钢教授在授课时这样表示。正因如此,主办方将本次高研班的主题确定为“全球化和数字化趋势下对外传播的创新和应用”,旨在提升我国外宣工作队伍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对外传播能力与水平。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必将迎来信息一体化。中国不能总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信息渗透,中国的声音应当满怀信心地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参加研修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推介总监陈沫在座谈时表示,“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赢得更加友好、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

学会跨文化交流

2011年1月,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与“角度篇”),在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出,并通过CNN各个频道覆盖全球播放,多角度地展示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状。

此宣传片一经播放,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各界普遍反映,这是中国国家形象公关时代的开始,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开始自信地面向世界。很多西方人士表示,从这部宣传片中感受到了中国全新的国家形象和蓬勃向上的正能量;但同时,宣传片中的一些内容和高频率的播放,也使一些西方受众不能完全接受。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首先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同时也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受众的期待。”黄友义指出,目前我们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外国思维方式与阅读习惯把握不够,拿对内宣传的话语体系去对外传播,导致传播意图被误读。“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跨文化交流,准确传递中国的主流价值观。”

这让人想起,在今年春季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白岩松在小组讨论发言时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跨文化交流:“日本有个国家形象推广计划,叫‘打造可爱的科技国家’。外务省官员表示,我们希望将来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很多孩子聚在一起,语言不通,但突然有个孩子掏出‘哆啦A梦’,马上大家就可以交流起来。”

周明伟认为,是时候坐下来冷静思考跨文化交流是怎么回事了,“建议各相关部门要用学术的态度去研究,我们要打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并用怎样的方式赢得国际话语权。

提升个体意识

“学会跨文化交流,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事关每一个中国人。绝对不只是宣传部门的事,也不只是政府或企业的事。”经过为期一周的研修,学员们有了这样的共识。

在研讨中,大家不约而同谈起两个事例:前不久,有网民上传图片,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附近多名中国男性游客同时当众小便,引得很多外国游客边摇头边拍照。还有今年早些时候,在埃及距今3000多年的神庙浮雕上发现有人刻字“丁锦昊到此一游”的事件。这两件事都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都被认为有损国家形象。

“要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国家形象的一个具象符号,每个个体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全世界对我们国家整体的评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对于国人而言,深刻意识到自己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努力提升个体意识,是维护及提升国家形象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新媒体国际传播网络的覆盖,中国人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中国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接受全球70亿人的评判。”黄友义的话引起学员们纷纷颔首。

“如今,外宣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公共外交领域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学员们建议,“首先应该把国家形象塑造作为全党学习课题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开设相应课程,让党员干部们率先加强这方面的能力与责任感,将中国的和平发展积极主动地传播给世界,让国际社会客观、全面地了解一个真实、亲切、生动的中国。”(光明日报记者罗旭,原载于《光明日报》7月28日第二版头条)

原文链接:如何展示亲切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