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外文局 > 媒体关注
【人民日报】走进来的熊猫 走出去的悟空
发布时间:2016-02-26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中国元素的当下化、共享化、未来化,方是贡献世界、影响世界的王道

春节期间,有两部很有“中国味儿”的贺岁片人气很高。一部是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3》,另一部是国产片《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前者是春节期间唯一票房每日上涨的电影,并且已经延期放映一个月;后者在巴黎高蒙影院的首映,为本年“中国电影,普天同映”活动揭开序幕,首次真正实现了中国电影在全球近50座城市主流院线同步上映。文化传播的“逆流动”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

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深透运用已不算新事。李小龙的功夫电影、中国赠送的熊猫,曾被美国人视为经典的中国元素。好莱坞梦工厂将这两个中国要素杂糅进带有美国价值观的作品中,在中美两国乃至全球引得无数粉丝追捧。在首部问世8年之后,《功夫熊猫3》有了东方梦工厂的加入,神龙大侠阿宝第一次亮出金龙腾空的风采,电影中呈现的水墨画情调,也令人联想到对中国动画大师特伟作品《山水情》的娴熟借鉴,文化吸收和本土拓展的手法愈发明显。

而中国经典经改写焕发的生命力,也相当强大。3D版《三打白骨精》兼容了东方神怪世界和西方魔幻色彩。其中关于“真相”与“心相”的互补性讨论,除恶与救赎的矛盾与纠结,使得悟空与唐僧的关系完成了颠覆性升华。片尾巨大的立体“白骨堆”,跟《黑客帝国》中的不断复制的病毒、《木乃伊》中杀不尽的骷髅兵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把中国经典元素与世界流行元素进行融通的尝试,无疑是《三打白骨精》成功走向世界的策略。

文化产品市场的全球化,要求我们探索最大公约数,谋求世界接受度。而开放的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相鼓励别人拿去自己的文化要素。文化的交流必然是一个互相融合的过程,文化的博弈也一定不是零和博弈。《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双赢结局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三打白骨精》的尝试恰恰说明了对经典作品进行自觉的普世化改写,是与世界对话的有力武器。

中国对日报道的月刊杂志《人民中国》近年推出了不少促进文化交流的活动。巧合的是,活动借鉴的元素也未出其右。无论是连续举行的“熊猫杯”全日本青年感知中国作文大赛,还是刚刚启动的“悟空杯”中日漫画大赛,和东亚邻国的交流,熊猫和孙悟空仍然是最大公约数。

事实上,熊猫成为一种火爆的影视文化形象,跟美国近些年的重新创作不可分割,但孙悟空的形象在东亚早已经深入人心。早在江户时代,孙悟空就已经出现在日本的浮世绘作品中。20世纪初,日本的绘本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同于中国传统形象的孙悟空。战后日本的动漫鼻祖手冢治虫就创作过多部孙悟空题材的漫画,铁臂阿童木、七龙珠等日本经典动漫形象中,都找得到孙悟空的影子。

为了让青年的创作更自由、更大胆,“悟空杯”的漫画形象特别设计为一个去掉了“紧箍”的悟空。不论是被异域文化重新发现并融通、然后走回中国的功夫熊猫,还是以经典魅力触发各种再创造、最终走向世界的悟空,一个终极启示是,中国元素的当下化、共享化、未来化,方是贡献世界、影响世界的王道。

(文章转发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