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外文局 > 国际传播
《人民中国》以文化人六十六年
发布时间:2019-09-29    来源:人民中国
[字体:]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前,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前身——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于新中国成立当天下午挂牌办公。1950年,为了让全世界人民了解新中国,在总编辑乔冠华的领导下,创办了英文半月刊《人民中国》,人民中国杂志社由此起步。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日文版《人民中国》创刊。在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关怀下,日文版《人民中国》在日本公开发行,读者对象很快遍及日本各阶层,为打开中日民间交流渠道,扩大日本公众对华了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外文局建局70周年节点上,我们共同回顾日文版《人民中国》66年来“以文化人”的风雨历程。

《人民中国》(日文版)创刊号(1953年第1期)

重温“以文化人”初心

在20世纪50年代草创初期,《人民中国》日文版政论性文章偏多。由于稿件大多从英文版直接翻译,有明显的翻译痕迹,读者反映“洋味儿”重。50年代中期,《人民中国》日文版调整了编辑采写方针,调动日本专家参与编辑的积极性,从中文翻译日文或日文直接成稿的稿件比例明显增多。

《人民中国》20世纪50年代版面掠影

1963年初,廖承志同志对《人民中国》日文版工作提出重要指示,要求日文版《人民中国》要逐步向真正综合性月刊方向发展,内容和文风向更加轻松、幽默、灵活、大胆的方向调整。

《廖承志文集》所收录的《日文版<人民中国>要逐步向真正综合性月刊方向发展》文稿

在此指示精神指导下,当年6月,人民中国杂志社组团赴日调研,对编辑方针作出重大调整,文化外宣成为《人民中国》的重要支柱。

1963年6月,以时任外文出版社(中国外文局前身)社长罗俊为团长的庆祝《人民中国》创刊10周年访日代表团与日本读者座谈

《人民中国》20世纪60年代版面掠影

70年代,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的大背景下,《人民中国》积极报道中日关系,成为日本公众了解中国的重要品牌期刊。

《人民中国》20世纪70年代版面掠影

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任总编辑车慕奇不畏艰苦条件,带队沿着古丝绸之路深入采访,形成长篇系列连载《丝绸之路今与昔》,为后来的日本广播协会(NHK)与中央电视台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提供了大量线索,体现了老一代《人民中国》编辑记者的“四力”功底。受此影响,几乎与此同时,《人民中国》骨干记者沈兴大与刘世昭完成了骑自行车采访京杭大运河的壮举,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运河热”。

1979-1981年,《人民中国》开设连载专栏《丝绸之路今与昔》

1981-1983年,沈兴大和刘世昭从北京到杭州骑行5000公里,采访京杭大运河

回顾《人民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初的两个发展高峰,中国文化要素在针对日本的精准传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人民中国》20世纪80年代版面掠影

90年代《人民中国》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文化报道风格。这一时期,中国各地大量活态的民俗文化现场报道是《人民中国》的一大亮点。

《人民中国》20世纪90年代版面掠影

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进一步彰显。同时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也给传统的纸媒刊物带来了冲击。在这一时期,《人民中国》完成了全彩改版,重新整理了编辑理念、读者定位和期刊定位。新世纪头十年里,完成了快速报道转型,强化了“东张西望”“李顺然的文化随笔”等深度文化评论,对当代文化的关注也进一步加大。“中国的世界遗产”“十三亿人的生活革命”等金牌栏目体现了新世纪的创新意识。这一时期,业务领导驻站等本土化机制确立,在日本的本土策划与报道指导得到加强;在新的读者定位引领下开始探索运用流行文化因素争取年轻读者;同时对历史上中日友好交往的故事进行深度挖掘;打造活动平台、增强报道互动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人民中国》21世纪头十年版面掠影

开发多层次文化资源发展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波诡云谲,中日关系经受了严峻考验。日本购岛事件发生之后,中日关系陷入谷底。如何在前所未有的形势下保持定力,发展创新,《人民中国》面对着全新的课题。

针对民调显示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长期偏低,以及中日友好事业在日本后继乏人等现实问题,《人民中国》调整了主攻重点,确定了以文化、故事、温度与情怀为主要内容与形式的报道方法。本土化机制使我们得以通过日本前政要、学者、智库专家发表冷静客观言论,向读者解读中国发展与中日关系。五年前我们接手承办的“北京-东京论坛”为我们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增添了人脉资源。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日本读者对纸媒期刊还有较强认可度,同时对新媒体也有很大期待。对此,《人民中国》采取“此强彼强”的发展战略,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上相互促进,吸引了大批年轻读者。杂志、网站、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推特账号、脸书账号等实现媒体融合,报道内容的多种形态发布提高了《人民中国》的整体品牌效应,受众在中日两国实现均衡增长,总数已经是单纯纸质版时期的7、8倍。

《人民中国》2010年以来的版面掠影

《人民中国》统一品牌下的网站(中)、微信公众号(右)、推特账号(左)等新媒体平台与纸质期刊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人民中国》在实践中认识到,针对属于东亚汉字圈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日本,运用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流行文化等各种层次的资源进行有机的整体发掘,结合时代发展变化,可以更好地贴近受众思维,为读者提供有效服务。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帮助日本读者理解中国国情的有效切入点。运用漫画形式创新性地介绍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最炫民族风”,以及充分运用历史人文要素展现大美中国的“美丽中国”收到了较好的报道效果。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始终是对外介绍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农本文化的核心精神,也为日韩等东亚国家共享。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背后,体现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东方国家共有的哲学智慧,在文学层面和美学层面,也为各国人民津津乐道。《人民中国》从三年前开始探索推出以讴歌二十四节气风物的日文俳句和中文汉俳为内容的文化栏目。

《人民中国》杂志《二十四节气与花》栏目版面

汉俳与俳句的互动,很好地诠释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很多中日读者参与接龙,使这个栏目呈现开放形态。日本主流媒体也对这一尝试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汉俳的形式中日两国人士都可读,对中日文化交流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甚至可以为两国首脑外交助兴。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和文化本身的力量。

运用流行文化的漫画形式对突发事件进行速报,曾产生了一个现象级报道案例。2016年熊本发生地震时,我们策划了一幅熊猫给熊本熊送竹笋的原创漫画,体现来自中国的慰问。尽管当时中日关系还处在低潮,但两只憨态可掬的熊走到一起的形象,超越了中日关系中现实的隔阂,萌化了许多读者。地震发生第二天推出的这个动漫形象引发了网络上大量的模仿。日本电视台破天荒地为此采访了本刊。而在与日本右翼APA酒店老板进行抗议斗争的过程中,这幅熊猫漫画又成为中国呼吁和平正义、主张中日友好的象征。

我们还把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作为LOGO用在中日青少年交流上。我社策划的“熊猫杯”日本青年感知中国征文大赛,如今已进行了六年,憨态可掬的熊猫吸引2000多名日本青年投稿,近百名优秀获奖者受邀来华访问。今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前夕,习近平主席给“熊猫杯”获奖者回信,鼓励更多日本青年投身中日友好事业。

这种流行文化要素与现实青少年交流互动探索让我们看到了新希望。如今“熊猫杯”日本青年感知中国征文大赛和“悟空杯”中日漫画大赛成为人民中国杂志社中日青年交流的两大活动品牌,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中日青年参加进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现代文化要素也给我们的对日报道提供了许多鲜活的资源。《人民中国》2019年第10期新中国70周年特辑稿件,就由中日双方见证者的感人故事构成,这样的中日友好系列故事成为《人民中国》报道新亮点。譬如:受周总理邀请访华后50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中日友好的老读者神宫寺敬一家人的故事;鲁迅与内山书店两家三代人的故事;松山芭蕾舞团白毛女三代喜儿的故事;栗原小卷的银幕形象感动一代代中国人的故事……这些动人心弦的感人故事,成为我们温故知新,引导中日年轻一代投身中日友好的不竭动力。

《人民中国》2019年第10期特辑《光辉的七十年》部分版面

在诸多故事中独放异彩的,还是我们今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策划的一部漫画书——《血与心日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的传奇人生》。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砂原惠的日本老人。他少年时代在东北经历日本战败,沦为地主的放牛娃。解放军的到来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在土改中被评为雇农并分到了土地,为了保卫自己的土改果实,他报名参加了解放军,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后来他又报名参加志愿军走上朝鲜战场,并为初创期的人民空军航校做出了贡献。回到日本后,他始终不忘初心,毕生从事中日友好运动。他在天津办厂,却从不拿工厂的工资,他把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作为自己毕生的座右铭。他的名言是,“虽然在血统上和法律上日本是我的祖国,但中国永远是我精神上的祖国”。运用漫画形式讲述的这个传奇故事,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对两国青少年都将是很好的生动历史教育。

砂原惠2015年应邀来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血与心日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的传奇人生》)

目前,这本漫画书的中文版已经确定由人民中国杂志社和新星出版社在国庆节前联合推出,其日文版也拟由中日出版联盟成员、《人民中国》日本总代销东方书店在2020年3月前在日本推出。《人民中国》将自今年第11期起连载,并将在微信公众号上同时推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外文局的贺信中,希望中国外文局以建局70周年为新的起点,“把握时代大势,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更好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也为《人民中国》进一步守正创新指明了努力方向。《人民中国》将在新的起跑线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延续“以文化人”的传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融会贯通,利用最新流行文化要素进行内容创新,坚持形式与内容、动机与效果的高度统一,用外国受众能够接受并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