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外文局 > 国际传播
人民画报社记者“逆行”武汉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中国外文局
[字体:]

2月10日,2020年2期《人民画报》“共克时艰中国加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辑”在10天内完成了紧张的编辑工作,交付印刷。随即,人民画报社继续承担媒体应有的职责,这次,他们选择“逆行”。

▲2月22日,人民画报社记者在楼道里剃去头发,为奔赴武汉做防护准备。

2月22日清晨,在人民画报社走廊里举行了一个特殊的仪式——理发,为即将前往武汉的四位摄影记者送行。领导们句句叮嘱与鼓励,“有什么困难及时通报,千万要注意防护,希望你们安全顺利……”

此时,全国疫情蔓延势头虽得到初步遏制,但仍不可盲目乐观。决战之地,一城一省关系全局。湖北省的新冠肺炎病人确诊量长时间占全国确诊量的80%以上,而武汉市的确诊量又占湖北全省的7成以上。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关键一役,攻坚任务依然繁重艰巨。

为了最近距离记录“关键一役”,四位记者毫不犹豫,主动请缨。他们细心整装,带上全部的拍摄设备,带上社里准备的补给、防护用品。他们要用手中的相机,为读者带来抗疫一线的影像,为战斗在抗疫阻击战中的人们存照。

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

▲2月22日上午,徐讯、段崴、马耕平、陈建(从右至左)出发前在人民画报社门前合影。

徐讯,“在抗疫的关键时刻,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但通过一天的采访,感觉到他们在紧张的工作中都很乐观,表现出必胜的信心。给医护人员装饭的保温盒上写满了暖心话。”

段崴,“晚上,八点五十六分,抵达武汉火车站。站台不是想象中的寂静,穿着铁路制服的员工和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在等待我们。已经十多天没有回家的张利民走在最前面帮我们推着物资。他说,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和媒体记者赶来支援武汉,他们也要为在危难时刻帮助他们的人们做些事情。”

马耕平,“透过车窗看武汉,寂静无人,有种悲哀的心情。但是,一到社区里面,有人上班,也有人下班,保持着少许的人员流动。你会觉得生活还在继续,苦难的高峰已经过去,生活在逐渐好起来。”

陈建,“店门外等待主人回家的小狗、家中的老人和孩子、空旷的街道、女子被消毒水喷得变了色的靴子、菜馆变菜店的老板娘、快递小哥身上的‘好人卡’、排队等物资的居民……愿武汉早点好起来!”

很快,四位记者通过人民画报社“武汉加油”微信工作群,发回他们的感受与拍摄的图片。

▲2月23日上午,记者们穿好防护服,出发前往医院采访。

一连几日,顾不上疲惫,克服恐惧,四位记者在因防疫需要而处处受限的采访环境里,发回大量照片和视频。他们走进街巷和住户聊天,了解“封城”后的武汉供应,居民日常生活保障;在医院,他们为来自全国驰援武汉和武汉当地的医护人员拍摄工作场景,在医生护士休息时聊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事情;他们采访志愿者、快递小哥、出租司机,讲述坚守岗位“小人物”的壮举……

▲2月23日上午,记者在武汉城区向居民了解情况。

同时,在人民画报社编委会的领导统筹下,后方编辑将他们传回的报道迅速成稿,通过多语种平台向国内外传播。

在《人民画报》抗疫特辑的致读者中,他们这样写道——

“我们承担媒体应有的职责。以此向因疫情而逝去的生命致以哀悼,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勇之士致以敬意,向坚守岗位保障社会继续运转的各行各业表达感谢,更向非常时期抱团过关、守望相助的每一个中国人表达我们发自内心的热爱。”

▲2月23日,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院区做好防护工作准备上岗。摄影陈建/人民画报

▲2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摄影徐讯/人民画报

▲2月23日,虽然孤寂,但坚持就是胜利。摄影马耕平/人民画报

▲2月24日,快递员赵师傅准备给附近住户送蔬菜等生活物品,赵师傅每天工作十来个小时,送几十单。摄影段崴/人民画报

▲2月24日,武汉武昌区中华路街楚材社区负责疫情排查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摄影段崴/人民画报

▲2月24日,空中俯瞰“封城”的武汉。摄影徐讯/人民画报

前方的采访仍在继续。

从抗击非典到汶川特大地震,再到今天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民画报》报道从未缺位,记者从未畏惧,为时代留存诸多珍贵“图记”。